|
发表于 2025-4-22 16: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给朋友推荐好东西的时候,她问我这是不是一部女性主义的电影?我说不是的,当然每个人感受肯定不同,但我在影片中更关注的是结构性压迫这个议题,以及王铁梅对小叶说的那句震颤人心的台词,“总有人要和你说对不起的”。
为什么我说结构性压迫,或许是导演更想讨论的议题呢?因为你可以发现,电影里或许有人跟女性主义不相关,但是所有人曾经或现在都遭受了结构性压迫或者短暂地遭受结构性暴力。王铁梅放弃幻想成为记者是遭受了新闻界的结构性压迫,作为编辑再次发表文章的时候也是如此;小叶在父亲长期殴打母亲的家庭中遭受了结构性压迫,导致后面恋情的受挫;鼓手反抗**拉黑父亲,推测应该也是受到了家庭的结构性压迫;前夫哥在不接受男人没有事业的社会中受到结构性压迫,被女友分手;眼科医生在不接受开放式关系的社会中受到压迫(存疑……);小孩在不接受单亲家庭的社会受到压迫,被同学高高在上地“原谅”;小孩在不接受个人主义的社会中受到压迫,被迫去鼓掌;在不接受没有才艺,没有出国旅游经历的班级中受到压迫……影片中涉及到的压迫太多,难以细数,生活中意识到的,不被意识到的压迫更是难数。其实生活在一个拥有历史的社会中,压迫无处不在,难以逃离,可是谁该为此负责呢?如何逃离压迫呢?
王铁梅在影片结束的时候因为小叶原生家庭的经历对小叶说了一句对不起,小叶说又不是你的错,你不用说对不起。而王铁梅回答,总有人要说声对不起。
是,总要有一个人会看见你的过往,记住你的痛苦,遗憾他的缺席,其实对不起的意思不仅是对不起我缺席你的痛苦,并且我认为是你受到了无辜的伤害,是压迫你的人犯错了。所以,当结构性压迫无法避免,爱或许可以让人对过去受压迫的自己释怀。
导演还给出了一个线索,片中的小孩的名字被弱化了,父母称呼她就叫小孩,包括演出的应援牌上也写的是小孩。我相信小孩这里有更重要的指代意义。或许是因为小孩原生的力量和在爱中长大的环境,让他每次受压迫时都能直面压迫甚至反抗压迫。Next generation,或者说,爱,才是面对结构性压迫的可能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