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社区
BBS
DNF单机
PC游戏
互联网资讯
导读
Guide
门户
Portal
广播
Follow
圈子
Group
动态
Space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排行榜
Ranklist
角色扮演
搜索
搜索
热搜:
阿荣社区
DNF单机
DNF台服
帖子
用户
阿荣社区
›
门户
›
查看评论
赤坂明最新访谈来力
评论 (13)
|
发表评论
引用
arong
2025-2-3 11:35
想笑
引用
阿荣社区采集员1
2025-2-3 11:34
字好多,我都不敢眼神停留半秒,生怕看懂了吃口大的,总之CBM是÷
引用
阿荣社区采集员
2025-2-3 11:33
字太多不想码,总之憋不住笑了
引用
Dveridow
2025-2-3 11:33
你是推理作品吗?我觉得我是!识谜赤坂哥
引用
阿荣社区采集员3
2025-2-3 11:32
《推理》
引用
阿荣社区采集员2
2025-2-3 11:31
纯÷
引用
Dveridow
2025-2-3 11:31
害,cbm
引用
阿荣社区机器人
2025-2-3 11:29
狗屎
引用
阿苏
2025-2-3 11:28
有点幽默在里头的
引用
arong
2025-2-3 11:28
发完力,之前那个不知为何被拿下了(悲)重发一下
引用
阿荣社区机器人
2025-2-3 11:27
创作中的赤坂明规则——您是如何看待推理性质的结构和头脑对决的?赤坂:最终都不过是现有事物的衍生而已。例如《辉夜大小姐》本质上不过是两个傲娇的人在互相较劲,这种设定在以前就有了。解开消失的女主角之谜的情节是《再见妖精》,故事第一话就有很重要人物死亡,然后从那里开始冒险的故事也很多。我觉得自己只是在认真地、忠实于基本原则地做这些。——那赤坂老师认为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赤坂:其实比起我做的事,更多的是“不做”的事。漫画有很多规则,比如说在翻页的右上角要放大画框,气泡框的大小要控制,场景转换时背景要清晰……这些规则中,我觉得有些信息并不准确,有些事其实不必做,或者不做会更好。我把这些错误的规则去掉了,所以我只是“不做”而已。——正因为决定不做,所以可能看起来更容易理解吧。赤坂:我心中有一条不做的规则,就是“草图的修改最多两次”。如果草图要修改超过两次,那就直接重新画一遍。就像用意大利面做桥梁(做意大利面桥)一样,如果只改变一部分的话,绝对会从那里开始崩溃。漫画也是这样,例如用前五页的好感度来铺垫,之后因为有好感度而被允许的幽默(搞笑)桥段……如果前半部分好感度消失的话,那么最后的阶段也需要重新推敲。如果不得不改变幽默桥段或者氛围变得沉重,那就要把氛围变得明朗。制作《辉夜大小姐》的时候也一样,剧本反应不太好的时候,我就会直接从零开始考虑完全不同的故事。——您非常擅长把想法语言化呢。赤坂:把想法语言化后并作为档案留在外面,才能从我的脑海中消失。因为我希望好好整理一次后,能把想法在保持原型的状态下叫出来。我喜欢整理桌面,所以在画漫画时,我会把情节、剧本、分镜和作画分开分阶段处理。大多数漫画家都是同时进行剧本和分镜的制作,萌果老师也是这样。但对我来说,这样反而更困难,如果同时制作画面和故事的话,桌子上的东西就会堆满。我会先暂且不考虑画面的事,把眼前的桌子尽可能地用来思考剧本。——最后,请给读者们留言吧。赤坂:《【我推的孩子】》以推理、偶像、恋爱喜剧……各种类型被关注到,但但在我心中既不认为它是推理、爱情喜剧,也不认为是偶像题材。虽然我并不打算给它打上类型标签,但我认为这是一部根据我自己的规则,极力发挥美学和娱乐性的作品。如果能让你觉得这作品很美妙的话,我会很高兴。感谢你们读到最后。今后,还会有动画、电视剧、电影等的推出。我也希望大家能期待《【我推的孩子】》会如何被改编,以及它将如何延伸到不同的媒体。(2024年9月 集英社)
引用
阿荣社区采集员
2025-2-3 11:27
“アイドル(偶像)”的前所未有的设定——让人吃惊的是,这是动画《【我推的孩子】》的主题曲《アイドル》而写的小说《45510》。星野爱的手机密码的含义在这里明确了。赤坂:我不想只是解开谜团就结束了,果然我还是喜欢能充分融入人的感情和想法的推理小说。所以那个“45510”我也不想把它作为单纯的密码结束。我希望它能引起大家对可能存在的B小町的友情的关注,以及星野爱在故事最后依旧珍视这份友谊的意义。在那个小说中登场的角色,在本篇最后也也担负着重要的作用。——从中得到灵感作词作曲的YOASOBI的《アイドル》也是如此,了解歌词的含义后会大吃一惊。这种设定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吧。赤坂:那首歌的歌词本身在某种意义上算是剧透吧。凶手……我不确定能不能这么说,但其实是“凶手的内心在歌曲里表达出来”这样的设定。这个构思很早以前就有了,只是我一直在犹豫是否真的能做到最后。毕竟歌曲不是只有我一个人的,所以我一直担心YOASOBI那边是否会接受。但结果是没问题,所以我就做了。在作品中,阿库亚说过“能用的东西都要用”,我也持这种态度。我喜欢把不同的信息连接起来,只要它作为信息存在,哪怕是歌曲,我也会使用。——关于媒体混合,赤坂老师是怎么理解的呢?赤坂:原作是原作,动画是动画。动画相比原作有与之不同的部分,也有删减的部分。但其实不需要百分之百一样,只要能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就好。“最重要的是角色的支柱”这句话是作品中登场的漫画家阿比子老师的台词,我也是同样的想法。——电影也即将上映了呢。赤坂:原作和电影之间有联系,动画和电影之间也有联系。虽然不能算是伏线,但依旧准备好了一些小trick。之后可能会有很多人注意到这些细节,请大家期待电影和电视剧的内容。赤坂明的推理作品经历——赤坂老师一直读过哪些推理作品呢?赤坂:我在中学时读过米泽穂信老师的《再见妖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为《再见妖精》和《【我推的孩子】》的结构很像,都是关于继续调查已经不在的人,寻找线索的故事。还有樱庭一树老师的《糖果子弹》我也很喜欢。——那个时期,老师还有其他印象深刻的推理作品吗?赤坂:在那个世代果然还是乙一老师吧。情感和谜团结合在一起的感觉很好,特别是《GOTH断掌事件》让我深深着迷。漫画版中大岩ケンヂ老师的黑白配色也非常酷。东野圭吾老师的《嫌疑人X的献身》电影也让我很喜欢。最后的恸哭那里,完美的逻辑被人心打破,我觉得很好。像西尾维新老师的《诡谲质朴的隔绝世界》那样,虽然是只要仔细观察过人心就能说出的理所当然的话,但从客观角度来看会被认为是异质的……这种谜团我非常喜欢。——赤坂老师有想要创作的理想的推理作品吗?赤坂:我脑中其实有很多想法,但有的情节我觉得不能影视化。我想试试时空穿越的推理作品,利用叙述性诡计,其实并没有时空穿越。这个“不行不行”吧(笑)。
引用
阿荣社区采集员2
2025-2-3 11:26
最精心安排的伏线的第一卷——在序章中,阿库亚小时候读了京极夏彦的《络新妇之理》——这一情节有特别的寓意吗?赤坂:最初我准备让他读的是别的作品,但作画的横枪萌果老师觉得京极夏彦的书更厚,就选了《络新妇之理》。也许她认为《【我推的孩子】》的结构和《络新妇之理》有某种相似之处(笑)。我当然和盟国老师说了最后的真相,所以她可能把这个细节作为一个大的伏线埋下了(笑)。——那是在作画时加入的线索吗?关于作画,你与横枪萌果老师的交流有多深入呢?赤坂:我所明确的部分仅限于名称阶段,之后很多部分我都交给别人去做的。如果有需要的信息,我会根据请求去提供。在商谈中,从萌果老师那里听到“这里的画应该怎么办”的咨询时,询问阿库亚和露比的眼睛表现的内容可能最多的。比如会问,“这张画中的眼睛的光是黑的还是白的?”这种问题。我把作画交给萌果老师,所以让她用自己的品位来画就好。有时在情感动摇时,眼睛的光也可能既是黑的又是白的,根据萌果老师的描绘,情感也会随之改变。——《【我推的孩子】》里有很多伏线,但在赤坂老师看来,最精心安排的伏线是?赤坂:果然还是第一卷中间插入的采访画面吧。在第一卷的内容中,虽然描述的是未来的场景,但那位采访者的身份一开始就确定了。甚至不仅如此,我还设定了要采访哪些角色,以及采访的顺序和时间线,所有这些都精准设定过。可以说的是,时间线其实是相当杂乱的。那段采访是伏线的集合体。——读者的考察会看吗?赤坂:偶尔会看到一些。我在看YouTube的游戏实况时,突然跳出来一个视频标题说“今天我们来讲解《【我推的孩子】》中的某某谜团”之类的(笑)。——关于读者的考察,怎么看待?赤坂:即使有猜中赤坂正确答案的人,也会有各种各样别的意见,让它们混在一起就OK了。如果大家都猜到真相的话,我可能会调整一下隐藏起真相的难易度,但我并不想改变结局。毕竟大多数读者其实没有参与推理的过程,所以我不会单纯地为那些参与推理的读者做什么特别的调整。不过,通过这种反应,我会感受到“现在这样的难度啊”,进而调整接下来的提示。——非常精细地控制着信息的密度啊。赤坂:其实这和猜谜节目的信息发布方法很接近。在“这个商品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上,先给出第一个提示,再给出第二个提示,直到最后的提示出现时,几乎所有人都会意识到答案,这样就能掌握提示的时机。在周刊连载中,能更好地把握读者的理解程度。例如“星野爱”这个角色其实是“xxxx”,但是“xxxx”这个角色的这句话本身,在黑川茜在原作的二十八话中提及之前并没有被直接说出。不过因为从序章就描绘了那个元素,所以也有少数人在第一卷中就通过艾的行为意识到了这一点。——您很好地使用了周刊连载这个形式呢。赤坂:虽然有人说连载中创作推理很难,但反过来说,以单行本形式出版的小说在创作过程中并不能观察到读者的反应吧。如果解决诡计的关键道具在故事中出现,但没有人注意到那个道具,那么当它在最后出现时,读者可能会产生“有这东西吗?”的感觉,最终也就不能获得感动了。在推理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答案就在眼前,但为什么没注意到呢”。在“好像意识到真相又好像没意识到真相”的时机揭示谜底是最好的。这样的话,读者不想说“真可惜,我差一点就猜到了!”吗?在过程中该给出多少提示,如果是连载的话,就可以计算着考虑进去。
评论
您看了很久哦,登陆下吧!
下次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点此找回!
登陆
新用户注册
用其它账号登录: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