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养号凶猛,有卖家称一次可提供200个新账号 除了从水军处购买刷分服务,一些人还通过自己“养号”、买卖账号来刷分。来自“饭圈”的凶猛养号操作,连豆瓣自己的编辑都招架不住。 2020年11月23日,豆瓣一位图书编辑“贝塔减”发文称,其新编的新书《记忆记忆》刚上架,被某些明显粉丝用来“灌水”养号,以方便为其偶像作品打分。  文章称,该明星近期有三部电影上映,豆瓣评分成了其粉丝首选目标。《记忆记忆》作为新书排在推荐第一位,顺理成章成了养号基地。贝塔减进一步调查发现,微博上该明星粉丝们发起的“多申小号,每日打榜”、“今天豆瓣养号了吗”等活动,动员粉丝们集体为其偶像打榜。 来自“饭圈”的刷分已成为一支重要力量。一位熟悉“饭圈”文化的人士表示,以前只是少数水军批量养号,现在应援文化盛行,一些明星的粉丝开始有组织的、大规模养号。 账号买卖也是产业链其中一环。雷达财经接触的一位豆瓣账号卖家称,自己可以一次提供200个新账号,“我这边卡多人多,新注册号25元一个”;另一个专做账号交易的卖家表示,有自己手握几十万个豆瓣账户,号龄四年以上,价格2.5-15元,其中15元为实名认证账号,可用来发广告、控评,但不能改密码。  据其介绍,目前注册豆瓣账号难度在加大,过去可以用邮箱注册,现在只能用手机号码、第三方账号(微信、微博)注册。 对于网上曝出养号刷分行为,豆瓣读书回应表示,部分图书的评分评论出现异常与某些账号试图“养号”的行为有关。豆瓣表示将严厉打击任何“养号”及组织行为。 豆瓣面临商业化难题 豆瓣成立至今已有16个年头,是国内出了名的慢公司。知性、文艺的调性,让其成为文艺青年的聚集地,甚至吃瓜圣地。但过于小众的路线,意味着商业化上会更加困难。 作为公司的核心人物,豆瓣CEO阿北也是一位文艺咖,他强调豆瓣是一个帮助用户发现美好的平台,以书影音兴趣为立足点,以评价与讨论为内容的UGC社区。 然而,一大批新型互联网公司快速发展壮大,对豆瓣形成了直接冲击。 PC时代与豆瓣同时的人人网、天涯已经没落;微博、微信攫取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批流量;目前的社交新贵抖音、快手,豆瓣同样难以望其项背。就连曾经同样小众的知乎,也开始积极商业化,先后上线知乎Live、知乎书店、付费咨询等业务。目前,正在谋求上市。 一再错失风口、贩卖情怀的豆瓣,不得不寻求商业价值和用户价值之间的平衡。 2016年,由豆瓣阅读延伸出的“豆瓣影业”成立,试图孵化热门IP。2017年3月,豆瓣上线内容付费产品豆瓣时间,新增豆瓣视频,加入知识付费的热潮。2018年2月,豆瓣阅读从豆瓣集团拆分,完成6000万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加速下游产业链的IP运营。 但这些商业化尝试并没有赶上红利期,或不温不火、以失败告终。唯一有起色知识付业务,在推出音频课《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五天后,获得了破百万的销售额。随着近两年知识付费遇冷,且豆瓣的高频用户以文艺青年为主,规模难以扩大。 据悉,目前豆瓣仅凭广告以及为电商平台、票务平台导流分成“养家”,其广告产品主要包括展示类广告、品牌小站和豆瓣FM中的音频广告。 不过豆瓣对广告的品牌调性要求较高,以至于很多品牌没办法在豆瓣上进行投放。而相比短视频动辄数亿的月活规模,豆瓣的用户体量也让投放方顾虑重重。 易观千帆2018年数据显示,豆瓣月活用户在500万左右。TalkingData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上半年,豆瓣在全网应用中排名377,通讯社交内排名21,用户活跃率0.41%,低于3.15%的社交行业基准值。 有业内人士认为,豆瓣靠给电商导流获取分成并非长久之计,需要探索更稳定的商业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