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崇尚“复古”,法家和墨家崇尚变革和实用。因而近代以来不断有跳大神的知识分子逆向凝视,将某些西方价值观与墨家或者法家相互联系。诸如特殊年代的批判儒家评价法家的运动。逆向凝视儒家文化为走资派的文化,法家文化象征了改革,是“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 我们研究人类社会,务必要跳出门户之见与逆向凝视。其实,墨流究竟是什么,其实墨子自己也不一定知道。因为其本身就是一种杂合体。是商周封建文化的一种“改革与进步”,同时也保留了大量原始社会特征,拒绝大一统的儒家化。但是后世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意义。 古代中国的文化从来都是多元合体的。儒家文化是庙堂之音。至于说经济基础,则是多元化的。比如说工商业发达的地方,会有某些工商系或者海洋系特征。 然而今天的时代,我们需要的历史使命,是一个相对完善的历史观与世界观,墨流只能碎片化以后融入主流社会。犹如自由平等之于日本一样。明治维新的时候,很多日本的知识分子都崇尚“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但是“和魂洋才”才是核心原则(犹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人学习的对象不是自由平等的英国与法国,而是封建社会的日耳曼蛮族。因为两个民族国情相似。 墨学之所以难于上青天,只是因为它原本就是一种杂合体,反映了各自各样的价值观。但是历史上只留下了兼爱非攻,無君無父的声名。儒家文化是公卿之学,墨家文化反映了某些中下层士族,农民和工商业者的社会理想。我们需要的是融合二者,而不是断裂式的文化革命。日本社会没有被帝国时代和科举制彻底儒家化,因而保留了大量原始社会的文化背景,诸如夜爬和闹鬼,。。。也发展出来了大量实用主义观念。但是文化的根源则是东北亚文化,一向以等级森严,尊卑有序为特征。语言风格多为敬语。研究文化背景,永远是一门历史课,是一门政治课,而不是沉沦于故纸堆中寻找虚妄的文字游戏。 儒家文化起源于商周贵族,但是逐渐形成了超然于商周文化的立场。比如说东夷民族原本和日本一样崇尚鬼神,尚武团结,(犹如今天的大凉山彝族等等),但是儒家文化逐渐走向公卿化,脱离了基层社会。希望某位大聪明不要去云南四川寻找墨家文化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