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假设,有个大侠守了襄阳城二十年。 他每天修城墙、布防线、筹粮草,救过数万百姓性命,挡下蒙古大军三十七次强攻。最后一次守城时,他带着重伤冲进敌阵,以命换命断后,让百姓得以撤退。 请问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青史留名?江湖传颂? 答案是可能什么也不会发生。 这是金庸《神雕侠侣》里的明暗双线,我把它叫做"郭靖守襄阳二十年与杨过救城一刻的传播悖论"。 襄阳城破时,郭靖黄蓉在城头血战,原著写他们"身上已中了七八处伤",最终"双双殒命"。但江湖上流传最广的,却是十六年前杨过飞石击杀蒙哥的传奇。 若郭靖地下有知,他的困惑大概是: 襄阳城墙上每块砖都浸着郭某的血,为何世人只记得那惊鸿一瞥? 二 答案藏在三件小事里。 第一件发生在蒙古军营。忽必烈曾对郭靖说:"郭叔父在此二十余年,襄阳军民无不钦服,实乃守城第一人。"(《神雕侠侣》第三十九回) 这句话的讽刺在于,说话者是敌军统帅。而在中原武林大会上,群雄讨论襄阳战况时,丐帮长老却说:"郭大侠守城自是稳妥,但这些年未见大捷。"(《神雕侠侣》第二十一回) 第二件小事是黄蓉的感慨。她某夜给郭靖缝补战袍时说:"靖哥哥,你守襄阳就像每日升起的太阳,人们看久了便当是理所应当。"(《神雕侠侣》第三十四回) 最微妙的是第三件。当杨过带着玄铁剑出现在襄阳城头时,守城二十年的郭靖说的第一句话是:"过儿,你来了真好。"(《神雕侠侣》第三十九回)而杨过击杀蒙哥后,朱子柳当场赋诗:"虏酋授首日,神雕侠名扬。" 三 华山论剑的投票机制早已揭示江湖本质:人们崇拜的是戏剧性而非持续性。 郭靖的日常是枯燥的:每日辰时巡视城防,午间与吕文焕商讨粮草,申时教授兵士全真剑法。这种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武穆遗书》里叫"结硬寨,打呆仗",在传播学里叫"可预见的英雄主义疲劳"。 杨过则深谙传播之道。他救郭襄时,特意选在"十月廿四襄阳军民死伤最惨烈之日";击杀蒙哥用的是"黯然销魂掌第十七式六神不安";甚至刻意让神雕在战场盘旋三周才俯冲杀敌。这种充满张力的画面,在《九阴真经》里叫"天时地利人和",在新媒体时代叫"爆点内容三要素"。 更精妙的是传播路径。当郭靖在城头布防时,见证者多是满面尘灰的守军;而杨过救城时,现场有东邪西狂、南帝北侠、老顽童、瑛姑等七大流量IP。金轮法王败退时的评价最具传播性:"杨过此子,真乃当世奇男子!" 四 体制内与江湖传说的鸿沟,在襄阳城头割裂出两个世界。 郭靖的守城日志记载:"丙申年三月初七,修补西门箭楼十二处";"戊戌年腊月廿三,亲率死士焚毁回回炮三架"。这些琐碎记录被收在襄阳府库,后来与城池俱焚。 杨过的战绩却被编成十二个话本故事:《断臂侠千里救孤女》《神雕侠三招败法王》《黯然销魂掌的九十九种用法》...每个故事都经过艺术加工,正如丐帮弟子传唱的:"只见那杨大侠左袖一挥,千百枚银针如雨,直教那蒙古大汗魂飞魄散!" 这种反差在郭杨二人对待名望的态度上达到极致。郭靖常说:"守土护民乃分内之事";杨过却对小龙女说:"我这一生,定要做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教天下人都知道我杨过。"(《神雕侠侣》第二十六回) 五 最残酷的对照藏在襄阳百姓的记忆里。 当郭靖每天经过南街时,肉铺王掌柜会说:"郭大侠早。"二十年来问候语从未改变。而杨过现身那日,茶馆刘小二逢人便说:"杨大侠救城时,我就在三十步外!" 这让我想起《倚天屠龙记》里的场景:张三丰闭关十年创出太极拳无人问津,张无忌光明顶独战六大门派却成江湖头条。武林本质上是个巨大的真人秀剧场,观众要的是反转、是奇观、是"三分钟内必须出现高潮"的刺激。 金庸在《神雕侠侣》后记中写道:"世人多爱杨过的至情至性,却不知郭靖的至拙至诚。"但或许更接近真相的是:持续二十年的守护太过沉重,人们更愿意传颂那个乘雕而来、踏月而去的潇洒身影。 就像现代人敬佩数十年坚守岗位的老教师,却更热衷转发某明星给山区孩子送午餐的九宫格照片。郭靖的默默守城与杨过的惊天一击,恰似明月与烟火的区别——前者恒久照耀却容易被忽视,后者刹那绚烂便足以霸占整个夜空。 这里是@古金江湖志,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 公众号(转载联系):古金江湖志。 |